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框架护栏网框架护栏网

谁有关于成都的桥的资料?

admin2024-04-03人已围观

一、谁有关于成都的桥的资料?

九眼桥,古名宏济桥,又名镇江桥,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),由当时布政使余一龙所建。系石栏杆、石桥面的大拱桥,长4宽3高3丈,下有9洞。在清朝乾隆五十三年(1788)由总督李世杰 补修时,改名为九眼桥。乾隆五十五年(1790)又加以重修。

1988年于九眼桥西侧新建交叉钢架水泥预制桥,从桥基点起算,长约120米,宽25米,桥北下端辟有汽车通道横贯东西,形成半立式交叉桥。古九眼桥于1992年冬拆去。

上世纪五十年代前,九眼桥一带是热闹的水码头,要从水路出成都下重庆,都得从这里搭船启程。而从外地水路运来的货物,也得在这里上岸。

二、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的安澜桥宽多少?

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的安澜桥宽3米。

安澜索桥原长约340米、宽3米、高近13米,江中设有木、石礅9座,8孔,最大跨度61米,桥上铺木板,两侧有护栏。

全桥用24根5寸粗细的竹索构成,其中10根作底索,以6排木架支撑,上铺木板,两边再压2索,余12根置桥两旁,作扶栏。

走在安澜桥上,脚踏木板,手握栏索,摇摇晃晃,飘飘悠悠,如荡秋千,冲险浪,在晃动厉害时,人行其上,惊心动魄,能顺利通过安澜桥,任何道路都会视为坦途。

解放后,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,改木桩架为混凝土支架,改竹索为钢索,使索桥比过去坚固牢实。

1974年因都江堰渠改造工程需要,将安澜桥下移100米重建。

新建的安澜桥为钢索人行桥,全长261米,共5跨,中间有两个金刚小亭供行人小憩,并建有巍峨壮观的桥头堡,我国还专为此桥印发过纪念邮票。

有两副佚名对联,一副是:“驾长虹于两岸,带二江之双流。”另一副是:“大江东去无双路;锦里西来第一桥。”这两副对联状述平实,却有气势磅礴独一无二之感。

拓展资料:

“走遍天下路,难过岷江渡”。这是安澜桥在明末毁于火灾后,当地流传的民谣。

传说:当地有一豪绅,他看到河隔两岸,人们渡河困难,就想乘机发财。俗话说,隔山容易隔水难。两岸的老百姓面对一里多宽、波涛汹涌的江面,只有叫苦连天。于是,这个豪绅,就打造了一条e69da5e887aa大船来回摆渡。他让大管家带领两名凶恶的家丁在船上收钱,船价很高。谁要敢争执两句,非打即骂,甚至把人推到江里。两岸百姓敢怒不敢言。

因此,才有了“走遍天下路,难过岷江渡”这一民谣。

参考资料:安澜索桥-百度百科

三、浣花溪记《浣花溪记》选段 出成都南门,左为万里桥。西折纤秀长曲,所见如连环、如玦、如带、如规、如钩,

出成都南门 浣花溪记 〔明〕钟惺 出成都南门,左为万里桥。西折纤秀长曲,所见如连环、如玦、如带、如规、如钩,色如鉴、如琅\、如绿沉瓜,窈然深碧、潆回城下者,皆浣花溪委也。然必至草堂,而后浣花有专名,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。 行三、四里为青羊宫,溪时远时近。竹柏苍然、隔岸阴森者,尽溪,平望如荠。水木清华,神肤洞达。自宫以西,流汇而桥者三,相距各不半里。舁夫云通灌县,或所云“江从灌口来”是也。 人家住溪左,则溪蔽不时见;稍断则复见溪。如是者数处,缚柴编竹,颇有次第。桥尽,一亭树道左,署曰“缘江路”。过此则武侯祠。祠前跨溪为板桥一,覆以水槛,乃睹“浣花溪”题榜。过桥,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,溪周之,非桥不通。置亭其上,题曰“百花潭水”。由此亭还,度桥过梵安寺,始为杜工部祠。像颇清古,不必求肖,想当尔尔。石刻像一,附以本传,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。碑皆不堪读。 钟子曰:杜老二居,浣花清远,东屯险奥,各不相袭。严公不死,浣溪可老,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!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。穷愁奔走,犹能择胜,胸中暇整,可以应世,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。 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。出城欲雨,顷之霁。使客游者,多由监司郡邑招饮,冠盖稠浊,磬折喧溢。迫暮趣归。是日清晨,偶然独往。楚人钟惺记。 ——选自天启刊本《隐秀轩集》 出成都城南门,左边是万里桥。向西折行的细而美、长而弯,所见象套连的圈儿、象开口的玉环、象带子、象圆规、象弯钩、水色象明镜、象碧玉、象浓绿色的瓜,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、在城下回旋着的,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。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,然后才有“浣花溪”这一专门名称,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。 行走三、四里就到了青羊宫。溪流一会儿远,一会儿近。青竹翠柏郁郁葱葱,显得对岸浓荫森森,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,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。水光树色,清幽而绚丽,使人表里澄彻,神清气爽。从青羊宫以西,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,上面建有桥,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,轿夫说通向灌县,或者这就是所谓“江从灌口来”的说法吧。 溪东面住有人家,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,不能常常看见;稍有空缺,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。象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。溪岸人家用树枝、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,很是齐整。走尽了桥,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,题写着“缘江路”几个字。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。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,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,到此才看见题着“浣花溪”字样的匾额。过桥,是一片小小的陆地,象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,溪水四面环绕着它,没有桥便无法通行。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,题字为“百花潭水”。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,走过桥经过梵安寺,这才到了杜工部祠。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,不见得一定强求维妙维肖,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。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,附着杜甫的传记,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。碑文都没法读了。 钟子说:杜甫的两处居所,在成都浣花溪的,环境幽远,在夔州东屯的,地方险僻,两者互不相同。假如严武不死,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,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!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: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,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;胸襟安闲从容,可以应付世事,这同孔子变换服装、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。 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。出城时象是要下雨,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。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,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,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,象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,喧闹声充满四方。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。这天清晨,我偶然独自前往。 出成都南门,左为万里桥。西折纤秀长曲,所见如连环,如玦、如带、如规,色如鉴、如琅\,如绿沉瓜,窈然深碧、潆回城下者,皆浣花溪委也。然必至草堂,而后浣花有专名,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.....这是明朝人钟惺写的 一篇记。 今天和同学去了浣花溪,这是我第四次去,没有以前游人如织的拥挤和喧嚣的人群,远离闹市污浊的空气,这里犹如一块净土。浣花溪毗邻杜甫草堂, 是沿着草堂周围的小溪修建的绿色走朗,面积很大,环境挺不错的,,小桥、流水、梅园、竹林交错庭中,置身其中,让人可发思古之幽思,又享大自然的浪漫。每次来这里都会有新的感受,清新的空气,一种难以忘记的印象,美总会让人眼前一亮,这种感觉令爽心悦目,享受着这里风景带来的那份宁静。 最值得看的是那些诗歌和雕塑,也许毗邻杜甫草堂的缘故有好多的诗歌。现在好多人都是应付式的游览,携小捐老,浩浩荡荡的一群,虽然是那种乐趣,却缺少一些独处,到了景点拍照,走马观花,没有细细品味的时间,那次去杜甫草堂的时候是大一元旦,是我自己去的,记得那天飘着小雨,余秋雨在《风雨天一阁》里面写到:我今天进天一阁也要在天帝的主持下举行一个狞厉的仪式? 我独自徘徊在曲径通幽茂林修竹的草堂里面,草屋瑟瑟,抚摸着历史的痕迹,看着杜子美的诗句有一种悲怆。 三苏雕像前,都诗人,到现在也让人难以忘记, 有一条诗歌大道,地上有几百米的诗句,这是刻在地上的,从唐朝到清朝的诗歌,一片竹海走去,清新的竹子,落在地上的竹壳散发出来的竹叶弥漫在整个空气里,路边的石头都雕刻着诗歌,感受古代诗人的构思意境。

很赞哦! ()

上一篇:如何正确安装铁丝围栏网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
下一篇:返回列表'>返回列表

随机图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