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框架护栏网框架护栏网

插图的故事怎么样

admin2024-04-09人已围观

黄裳先生与绘画的关系看起来很密切,这本《插图的故事》就是介绍中国的木版刻画的,主要是明代刻本,间附清刻。书里偶有雕刻的技巧,构思,布局,留空,补白,笔意,还有阴文、阳文之类,当然更多的是对画面的解读。挥洒自如处得见作者腹笥之丰盈。 中国木刻的传统特点是画家和刻工的合作,自画自刻的非常少,因此木刻与原画总有些距离。这本书聊聊木刻,也会聊聊原画,聊聊各个时期不同的画风。在黄先生看来,仇十洲为代表的柳腰娥眉的美人图,多少带有晚明的病态与颓废,而唐代仕女的朗阔更显健康,唐伯虎的《孟蜀宫妓图》以及陈老莲笔下的女性是接受了唐画的传统的,可惜后继者寡。 解图解得入微,解出味道,应是不易,尤其是解出绘者、刻者于细节处的匠心来,着实需要解者的体贴。《文潞公轩诗》是明成化二十二年(1486)翼城王泰编刻的一部书,文潞公即宋代的文彦博,曾在山西翼城作过知县,造过一个亭子,后代的雅士墨客在上面留下不少题咏,王泰将这些题咏抄刻成书。书前有一幅山水人物图,技法古拙、粗犷,山水城河的布局疏落有致,亭台的造型与装饰构成画中的重点,亭里的人物与案上的纸卷也都栩栩生动。黄裳先生指点说,右下方几枝竹丛,不是写实,是用来填补空白的,却安置得恰到好处。 《太真全史》是明朝末年的刻本,十六幅插图,精致而生气勃勃。“太真遗照”当是想象画了,丰腴的印象该是来源于“燕瘦环肥”的说法。黄先生认为画中头髻的形式不对,不是云鬓高髻的宫样妆,而是明代的流行妆束。但“七夕私语”一幅却画得相当好,露台之高用云雾和下角的殿顶来衬托;秋夜的气氛则用植物的种类、人物的衣饰及姿态来表现;牛女星之间的直线,一来用于提示注意,二来避免版面凸出的星点遭遇碰损脱落。 《青楼韵语》刻于万历末年,选录从晋代姚玉京、南齐苏小小至明朝共一百八十人的诗、文、词曲,插图的艺术性很高。如“桂英送王魁”一幅,为表现焦桂英“灵沼文禽皆有匹,仙园美木尽交枝。无情微物犹如此,何事风流言别离”诗意,绘了交柯密荫下的执手相看。远处浩瀚的湖沼到了人物近旁则成了溪流,水中点缀着作匹的鸳鸯,小桥的另一边,蹲着放下了琴书卷轴等候着的小僮。即便没有车马长亭,也一望可知是远行前的别离。还有一幅“春日小园赏牡丹”,画面上端的溪水潺潺而下,使得所有的回湍、涟漪都有了根据;花木,回廊,栏杆,临水的平台,黑白的画面里掩不住强烈的色彩;弹琴女子的专注与三位听者的姿态表情,恰好地表现了人物不同的身份、个性与心理;而桥上的两个小僮更是活灵灵地展示着时间的持续。似乎这不是一幅画面,而是戏中的一幕场景,端果盘的僮儿匆匆地撵过持乐器包袱的僮儿,又扭头吩咐几句。琴声持续悠扬着。 黄先生教人欣赏不同刻书时代的雕版作风,颇为用心。人物画像,汪克宽的像附在弘治六年(1493)《经礼补逸》里,写实逼真,线条粗犷,刀法奔放;张元忭的像收在《不二斋文选》里,万历癸巳(1593)的刻本,着意勾勒人物的面貌特点,显出过渡期的风格;邝露的像见于《峤雅》,清初海雪堂的刻本,刀法细腻,笔意圆熟且具力度,腰间垂拂的带子,线条虽细,却能看出丝织物的弹力来。《钓台集》中的“钓台图”,原始粗疏,体现明初版画的面貌,而《人镜阳秋》中的粗细线条均已游刃有余,衣褶的张力、肌肉的弹性以及花草水纹的特性都得到了艺术化的展现,是晚明版画烂熟阶段的代表。《道元一气》里的插图,体现了画者与刻者充分沟通合作的成绩。《吴骚合编》之附图尤为美善,人物眉眼颦笑神态毕现,衣袂飘带宛若当风,楼台花树的点缀与情景相合,至观于此,则前述诸图不得不趋下风矣。 不过,黄先生解图,又不唯就图论图,似不经意间,常有于时于事于人于物的真知灼见。说苏轼,说到他不是道貌岸然的儒者,而是风流潇洒的诗人;说严子陵,说到他的“不得已而隐”;说李煜,说若将他的生活分期,再支离破碎地拾取个别行动与词句,是很难获得全面的结论的。至于说到明人刻书习气与“风雅行贿”的关系,说到“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”,更是于趣味处显存褒贬。 黄先生此书,写成于五十年前,由于特殊时代的原因,未能付梓,因此算是新书。字里行间难免有些特殊时代的色彩,不过不碍目,倒像是轻嘲。

很赞哦! ()

上一篇:南京长江水位现在是多少?'>谈谈自媒体、新媒体和融媒体

下一篇:返回列表'>返回列表

随机图文